最新资讯 ·

凤凰涅磐重生的涅盘是什么意思(凤凰为什么要涅槃重生)

话说丁元英和韩楚风以钱敲门求见智玄大师,清苦大师智玄一连两个“非也”拒施主。丁元英再出自诌神词进佛门,五台山论道之行方见真招。丁元英的这首词究竟写了什么?我们一起来看一看。 悟 悟道休言天命, 修行勿取真经。 一悲一喜一枯荣, 哪个前生注定? 袈裟本无清净, 红尘不染性空。 幽幽古刹千年钟, 都是痴人说梦。 待丁元英和韩楚风入座后,智玄大师开口便是一问。“敢问施主什么是真经?修行不取真经又修什么呢?”
凤凰涅磐重生的涅盘是什么意思(凤凰为什么要涅槃重生) 最新资讯 第1张
韩楚风看过这首词后,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智玄大师为什么要提这样的问题,所不同的是,大师心里有解,而他无解。 丁元英回答道:“大师考问晚辈自在情理之中,晚辈就斗胆妄言了。所谓真经,就是能够达到寂空涅槃的究竟法门,可悟不可修。修为成佛,在求。悟为明性,在知。修行以行制性,悟道以性施行,觉者由心生律,修者以律制心。不落恶果者有信无证,住因住果、住念住心,如是生灭。不昧因果者无住而住,无欲无不欲,无戒无不戒,如是涅槃。” 丁元英一听,便知道是智玄大师在考问自己,与高手对话,直接进入主题,正面回答问题,直指问题本质。 第一个问题:什么真经? 所谓真经,就是能够达到寂空涅槃的究竟法门。 第二个问题:修行不取真经又修什么? 丁元英给的答案是4个字:可悟不可修。
凤凰涅磐重生的涅盘是什么意思(凤凰为什么要涅槃重生) 最新资讯 第2张
也就是说丁元英一句简短的话便回答了这两个问题,后面的几句话,就是更细致的对应解释。那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? 要理解这句话,我们分三个段来理解,分别是:“寂空涅槃”、“究竟法门”、“可悟不可修”。 按照因果关系来看,“悟”是方式,“涅槃”是过程,“究竟”是结果。简单地来说就是:通过悟的方式,来实现涅槃过程,最终达到究竟的结果,即为真经。

我们从后往前解释,先解释什么是“究竟法门”? 可以从字面上,最简单地理解,“究竟”就是最终,最高级的意思,“法门”可以理解为方法。(当然可以这么简单地理解,也不影响最终弄明白这段对话的大体意思,但是确实也不太是这个意思。) 在《天道》中,作者经常提到“究竟”这个词,尤其是一句“不究竟,不了义”,比如丁元英和芮小丹耶路撒冷之行就有过这样的描述。 丁元英也笑了笑,说:“觉他,是有可能更好地谋生,没有谁可以普度众生。很多东西不必当下明白,信息储备也只是有用的一个条件。” 芮小丹笑笑,说:“你对我的将来有所指向,可以理解。人嘛,都希望他人能按自己的意志存在,成为自己期望的那种人。” 丁元英说:“不为错,但是不究竟,不了义。” 芮小丹问:“那怎么才算究竟了义?” 丁元英说:“不是我希望你成为哪种人,而是你本该成为哪种人。” 芮小丹又笑了,说:“居然有本该成为哪种人的人,那不就是天命嘛,不可思议。” 丁元英说:“你那也不叫不可思议,叫不懂。” 芮小丹一愣,迟疑了片刻说:“是不懂,那你说什么是不可思议?” 丁元英没有马上回答,而是拿出打火机在手里不经意地摆弄着,突然抛向芮小丹,芮小丹猝不及防,疾手将打火机接住。 芮小丹拿着打火机,问:“什么意思?” 丁元英反问:“接打火机的时候,你思了吗?议了吗?” 芮小丹答道:“没有,也来不及思议,本能。” 丁元英说:“这说明你在接打火机的这一道上已经涅槃了,不可思议了。不可思议一词不是众生道里的对神秘事物的描述,而是如是、本来、就是如此,容不得你思议。 ...... ” 又是一段很长的原文,哎!真不是我又想水一篇文章,解读凑字数。看过我往期的解读的读者,应该发现了,我的每篇解读动辄5千字以上,多则8千上万。在这个快节奏的眼球时代,长文是最不受欢迎的,没有几个人真正能耐心看得下去。阅读完成率不高,其实是影响平台推荐的,我也是实在是没办法,但不想发口水文。因为要解读清一个观点,不能只按着自己的想法,毫无根据地乱联想,得尊重原著,按原著解读。也许我这种解读风格,注定了是面向小众群体,只能心中默念一声“耐得住寂寞,方能守得住繁华”来鼓励下自己,争取守住心中的这份坚持。 言归正传:其实耶路撒冷之行的谈话能对五台山论道的理解很有帮助,尤其是对《悟》这首词的整体理解。提前拿出来能作为很好的解读铺垫作用。 “究竟和了义”其实就是“如是,本来”的意思。在佛教中,修行圆满,得道,之后便是涅槃成佛。而涅槃后的道体,便是“实相般若”,丁元英所说的究竟法门(也就是:真经)便是指“实相般若”。 那什么是实相般若?百度百科是这么解释的。 实相般若(shí xiāng bō rě),佛教语。指宇宙事物的真相或本然状态。般若,梵语的译音。或译为“波若”,意译“智慧”。佛教用以指如实理解一切事物的智慧,为表示有别于一般所指的智慧,故用音译。 大乘佛教称之为“诸佛之母”。 实相般若就是形而上的道体,是宇宙万有的本源,也就是悟道、明心见性所悟的那个道体。在佛学的文字上,悟道就是见到那个道体的空性,叫做实相般若,属于智慧的部分。实相般若是显现出的智慧。 实相般若的重要性: 若未证悟实相般若,即无成佛之可能,必将永在外门广行菩萨六度。 在大乘法中修学佛法—修学成佛之道—的人,全都必须亲证空性心如来藏,才能真入见道位中,成为真见道的菩萨 ;大乘菩提则以般若实相智慧为主要修习目标 。 有了这个解释,就好理解丁元英口中所说的“究竟法门”所代表的“真经”的含义了,也间接解释了为什么是:可悟不可修。

接下来,我们来看看“寂空涅槃”这个词的意思。 “涅槃”这个词,想必大家都很熟悉,经常听到“凤凰浴火涅槃重生”这个词,意思很明显就是“身死”的意思,在佛教中叫“圆寂”。 当然在佛教中,不是说所有的修行之人死了都可以叫圆寂,必须是要有修行成果的,“圆寂”的“圆”便是“圆满”的意思,即所谓功德圆满。如此“圆寂”后,才能跳出六道轮回,了生脱死,达到佛门修行能达到的最高境界,之后便是涅槃成佛,不生不灭。 那么问题就来了,如果都是死了才能涅槃,那谁还敢去修行啊,这不是和基督教死了上天堂一样的道理,当下的“生”都没过好,一心想着未来的“死”,这岂不是说:不是没事,就是在找死?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所以在佛教中,就把涅槃分成几个境界。比如,在小乘佛法中分为: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。 有什么区别呢? 就是说“有余涅槃”人可以不死,但是精神已经进入涅槃的境界,也算涅槃,只是叫做有余涅槃。 而“无余涅槃”就必须是人的肉体和精神都死亡了,彻底跳出生死轮回。正是小乘佛教“涅槃”一词所指最终形态的“灰神灭智,捐形绝虑”,身心俱灭,一切无有,与生死轮回相对的一种寂静状态。 那作者豆豆这里在涅槃前面还用了一个词,叫做“寂空”,也就是“寂空涅槃”,说明还不仅仅是指小乘佛教中的有余涅槃,因为“诸法性空”其实是大乘佛法的概念,大乘佛教三大体系正是“性空、唯识、如来藏”。 所以我理解的,这里丁元英所讲的“寂空涅槃”,应该就是指大乘佛法涅槃的第一境界:“本来自性清净涅槃”。 玄奘《成唯识论》中记载大乘经典有四种涅槃。 涅槃义别略有四种。 一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。谓一切法相真如理。虽有客染而本性净,具无数量微妙功德,无生无灭湛若虚空。一切有情平等共有,与一切法不一不异,离一切相一切分别。寻思路绝名言道断,唯真圣者自内所证,其性本寂故名涅槃。 二、有余依涅槃。谓即真如出烦恼障。虽有微苦所依未灭,而障永寂故名涅槃。 三、无余依涅槃。谓即真如出生死苦。烦恼既尽余依亦灭,众苦永寂故名涅槃。 四、无住处涅槃。谓即真如出所知障。大悲般若常所辅翼。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用而常寂故名涅槃。 一切有情皆有初一,二乘无学容有前三,唯我世尊可言具四。 这四种涅槃都提到一个词叫“真如”,那什么是真如呢?简单理解就是“空”的意思,即:有就是没有,没有就是有的类似逻辑,即佛教中的:三界唯心,万法唯识。也可以简单理解为真如就是涅槃。 有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,所以我们还是一起来看看百度百科对“真如”的专业解释吧。 真如,佛教术语,即非真如,假名真如,真如无我,无我一切真如。既然名真如,真如即不是真如,而是“真如”的名相,真如无名相,无名无相便是真如,何以无名相?名由心立,相由心生,无心则觉一切真如。 一切大乘经皆教人,无心,无我,无为,无住等等,不是教人分辨是非,有无,明白道理,不是让人求道成佛,只是真常应化说法,说法之时众生洽洽无我无心,便洽洽明了,洽洽合道,合道便见真如非真如,一切佛法非佛法,一切经实无所说。无所知,无所见,无所住等等无我法,一切真如。 好,总算铺垫完毕,所需的基础知识理论都有了,不容易啊。看明白了上面的铺垫,下面的论道解读的内容就非常容易理解了,看完以后哪怕有点晦涩拗口,但是终究是能理解大意的。

然后我们来看看为什么丁元英说“可悟不可修”? 丁元英解释说:“修为成佛,在求。悟为明性,在知。” 刚才提到丁元英基本是以大乘佛法来表示观点的,所以我们直接往大乘佛法的思路去理解即可。按照大乘佛教上讲:“诸法实相,自心藏识”。简单地说就是:其实人人都有佛性,只要达到一定境界,人人都可以成佛,因为其性本寂。所以求道成佛是不成立的,必须要自内所证,也就是说要“自觉”,在“悟”。 我们接着看丁元英后续的解释:修行以行制性,悟道以性施行,觉者由心生律,修者以律制心。 这里有两个关键的佛教术语“行”和“性”,这和我们日常理解的不是同一个意思,也需要重点讲下。 行:身口意之造作也。内心涉境,说名为行。简单地理解,就是我们所能表现出来的所有,不仅是动作行为,还有情感,心态,想法等等,也就是后天行为。 性:也就是体的意思,即事物之实质为体,而体之不变亦称之为性,故体即性。体是本体,性是本性。体与性,同体而异名。性就是本性,本来,觉性,佛性,也就是空,又叫涅槃、圆觉、真如、如来藏性等。也就是先天本来。 所以丁元英讲的“修行以行制性,悟道以性施行”,也就是说修行在求,是为目的,住因住果,悟道在知,不昧因果。 我们再来看看丁元英《悟》这首词的第一句话:悟道休言天命。
凤凰涅磐重生的涅盘是什么意思(凤凰为什么要涅槃重生) 最新资讯 第3张
不言天命言什么呢?言:自觉。也就是明心见性,性就是本体,本来,万物的本来面目,自己的本来面目。悟道和天命没什么关系,因为每个人都具有佛性,每个人都可以成佛,但能不能成佛取决于后天的自身觉悟到什么程度。如果你觉悟到你本该成为的那种人(性本净,性本寂的那种状态),那基本算是入门了。 回到刚才耶路撒冷之行的那一句话,再来看看,理解理解: 丁元英说:“不是我希望你成为哪种人,而是你本该成为哪种人。” 芮小丹又笑了,说:“居然有本该成为哪种人的人,那不就是天命嘛,不可思议。” 再看丁元英的话,是不是有点感觉了,能理解了?好,我们接着继续。 丁元英接着说:不落恶果者有信无证,住因住果、住念住心,如是生灭。不昧因果者无住而住,无欲无不欲,无戒无不戒,如是涅槃。 刚才丁元英说道:“修行以行制性,以律制心”,也就是说在修行其实也是在条条框框中生存,何谓条条框框?也就是西游记中女儿国插曲《女儿情》所讲的:怕什么佛门戒律清规。 紧接着就是“不落恶果者有信无证,住因住果,住念住心”,意思就是说,修行者通过自律,律己的行为方式,实现了不落恶果的目的,但是呢这只能说:虔诚地相信,但是自己没有办法证明这样做到底是对还是错,即:有信无证。属于因果关系,取决于人的心念,但是一念成佛一念成魔,是受外界环境和心境所影响,那这个就和佛教中的“诸法无我”的境界是相违背的,同时,修行圆满成佛,圆满讲究的就是有“证量”的,无证量不可涅槃。 最后“如是生灭”作为一句终结性的话,意思就是说,这个就是大罗普众的人生啊,不过是生与死。言下之意:这样的修行如何能取到真经?
凤凰涅磐重生的涅盘是什么意思(凤凰为什么要涅槃重生) 最新资讯 第4张
所以丁元英的《悟》第二句便是:“修行勿取真经”,为什么呢?很明显方向和思路不对,取不到真经嘛。 《悟》中第三句话便是:“一悲一喜一枯荣”,一悲一喜就是心境,受外界因素所影响,不是本来。一悲一喜,类似于春夏秋冬的轮回,代表的就是人的一生,最后一枯荣代表生死,即:如是生灭。
凤凰涅磐重生的涅盘是什么意思(凤凰为什么要涅槃重生) 最新资讯 第5张
然后丁元英接着讲的,就是与修行相对比的悟道:“不昧因果无住而住,无欲无不欲,无戒无不戒”,而说的这个境界,就是上面大乘涅槃讲的第一个境界“本来自性清净涅槃”:谓一切法相真如理,虽有客染而本性净。也就是“无我,空”的境界:无就是有,有就是无。一切经实无所说。无所知,无所见,无所住等等无我法,一切真如,即为涅槃。 那这里也有一句总结的便是“如是涅槃”,并不是之前“如是生灭”这就是的意思。如是涅槃,这里的“如是”是指“如是观”,指的就是大乘佛教中“诸法实相,自心藏识”所主张的“法我皆空”。 《金刚经》如是: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。如露亦如电,应做如是观。 所以丁元英说:寂空涅槃。指的便是大乘涅槃的第一境界,意思就是:人性本寂,悟空涅槃。 最后智玄大师的两个问题:“敢问施主什么是真经,修行不取真经又修什么呢?” 丁元英说:“所谓真经,就是能够达到寂空涅槃的究竟法门,可悟不可修。” 所以说,丁元英的这个回答很符合《悟》中的词意,可见丁元英是原创不假,应该不是随便抄袭来的。 悟 悟道休言天命, 修行勿取真经。 一悲一喜一枯荣, 哪个前生注定? 到这里基本上丁元英的这首词,前半阕就基本解释完了。 只剩最后一句:哪个前生注定?很有意思的一句反问的话。什么意思呢?
凤凰涅磐重生的涅盘是什么意思(凤凰为什么要涅槃重生) 最新资讯 第6张
首先“悟道休言天命”,也就是说丁元英虽然知道,要达到真如的涅槃境界是需要靠“悟”的方式,但是呢,悟道讲究自觉,不昧因果无住而住,无欲无不欲,无戒无不戒,可这完全不是人能做的事情啊,能不能涅槃只有天知道,但是又休言天命。这不坑嘛,还让不让人活了? 其次“修行勿取真经”,也就是说丁元英就不认为单靠修行能搞定这事。 接着“一悲一喜一枯荣”,“悲”就是体验到人生疾苦,喜是看到了希望,指悟到了可以通过涅槃的方式来寻求内心的安住:人人皆有佛性,皆可成佛。但是呢涅槃也就是说画了个饼,只有希望但又够不着,一悲一喜。一枯荣也就是说和普罗大众都一样,生死往替。 最后一句感叹(骂街):哪个前生注定? 悟道不能言天命,修行又取不到真经,那生死岂不还是听天由命。若是上天注定,那到底谁注定呢?靠前世因缘嘛? 所以丁元英心里这个苦啊:无苦而苦,无苦而不苦。

我们接着往下看。 智玄大师含笑而问:“不为成佛,那什么是佛教呢?”
凤凰涅磐重生的涅盘是什么意思(凤凰为什么要涅槃重生) 最新资讯 第7张
智玄大师的一个“含笑”表示丁元英其实回答得还不错,比较满意。然后接着丁元英的思路,再发一问,看看丁元英是否能自圆其说。所谓高手过招,一针见血,直击要害。我们来看看丁元英是如何应对的。 丁元英说:“佛乃觉性,非人,人人都有觉性不等于觉性就是人。人相可坏,觉性无生无灭,即觉即显,即障即尘蔽,无障不显,了障涅槃。觉性圆满之佛乃佛教人相之佛,圆满即止,即非无量。若佛有量,即非阿弥陀佛。佛法无量即觉行无量,无圆无不圆,无满无不满,亦无是名究竟圆满。佛教以次第而分,从精深处说是得道天成的道法,道法如来不可思议,即非文化。从浅义处说是导人向善的的教义,善恶本有人相、我相、众生相,即是文化。从众生处说是以贪制贪、以幻制幻的善巧,虽不灭败坏下流,却无碍抚慰灵魂的慈悲。” 初看同样是一段有点拗口的回答,我们把丁元英的这段话分两部分来看,就容易理解了。第一部分讲佛法,第二部分讲佛教。 在后面智玄大师有讲,说丁元英尚未畅所欲言,不好。丁元英才道出心中所想:佛教包含了佛法,而佛法有别于佛教。(更多的细节,我们后面会讲解,这里只引出观点,帮助理解) 我们先来看第一部分:佛法的解读。 丁元英说,佛代表的是觉性,不是指人这个生命体,人人都有觉性(也就是大乘佛法讲的人人都可以成佛的观点:人天生即有佛性,人性本寂),但是人人有觉性不等于觉性就是人。这个说法很好理解,不再解释。 然后就是“人相可坏”,先来看下什么是“相”?相就是“有”的意思,与“空”相对应,什么意思呢?简单地来说,就是你感觉到的所有,包括想法。因为佛法讲的是空,也就是什么都是不存在的,那我们感官上真实体验到的是什么呢?佛教中叫这个就是“相”,相就是存在就是不存在。那人相是什么呢?凡是能够领悟道理,能够取舍任何境界的,就是人相。 《圆觉经》云何人相,谓诸众生心悟证者。 既然人相谓众生心悟证者,那么就有可能有不好的一面,也就是:人相可坏。 接下来一句“觉性无生无灭,即觉即显,即障即尘蔽,无障不显,了障涅槃”, 觉性无生无灭:也就是说觉性是一种“空”的寂静状态,相对于生死轮回。 即觉即显,即障即尘蔽:指人性本寂,悟到了,它就在那里,没悟到,只是你没看到而已,本质是它就在那里。
凤凰涅磐重生的涅盘是什么意思(凤凰为什么要涅槃重生) 最新资讯 第8张
无障不显,了障涅槃:这里就是指大乘佛法涅槃的第二境界“有余依涅槃:谓即真如出烦恼障,虽有微苦所依为灭,而障永寂故名涅槃。”,什么意思呢?也就是说虽然肉体上是有苦需要承受的,但是有精神上的依靠,如果精神上觉得这都不是事(也就是烦恼障),不管是客观还是主观存在的,但是都认为不存在,也就是永寂境界:存在就是不存在。无障不显就是说:如果你感觉烦恼障存在(显),那么正说明你还没摆脱烦恼障(有障)。所以了障才能涅槃,谓之称“有余依涅槃”。 然后就是:“觉性圆满之佛乃佛教人相之佛、圆满即止,即非无量。若佛有量,即非阿弥陀佛。”这句话是一个辩证观点,说佛教追求功德圆满,圆满才能成佛,那问题就来了,因为佛法讲的是无量,即然明显和佛法相违背,又怎么能成佛呢?所以说佛教中的成佛,其实就是人相,也就是人的一种期许状态,能够想出来的,也就是“有”的状态,而非佛法中“空”的概念。 接着就是一句诠释佛法的语句:“佛法无量即觉性无量,无圆无不圆,无满无不满,亦无是名究竟圆满。”讲的就是“法我皆空”的逻辑。通过修行圆满,来表示“修行成佛”的思路是不对的,也就是智玄大师口中的“不为成佛”。然后丁元英继续回答智玄大师“那什么是佛教呢?” “佛教以次第而分”,从字面上的意思理解,就是分等级,分层次。这里代表的意思,就是不同的境界,所代表的不同含义。所以丁元英从三个角度,也就是三种境界来看什么是佛教。 第一:“从精深处说是得道天成的道法,道法如来不可思议,即非文化。” 第二:“从浅义处说是导人向善的教义,善恶本有人相、我相、众生相,即是文化。” 第三:“从众生处说是以贪制贪,以幻制幻的善巧,虽不败坏下流,却无碍抚慰灵魂的慈悲。” 如果是从上往下看到的这里,有这么多的铺垫,想必理解这三个难度不大,我就不再多解读了。
凤凰涅磐重生的涅盘是什么意思(凤凰为什么要涅槃重生) 最新资讯 第9张
唯一需要再提下的就是:“人相、我相、众生相,即文化”,前面讲过人相,那么这里的我相,其实就是人相的一个子集,也就是取我则由我相,不执着于自己变无我相,我只是诸众生中的一员。那众生相和人相有什么区别呢?是类似的概念吗?其实是刚好相反的概念。 《圆觉经》云何众生相,谓诸众生心相自证所不及者。 如果说人相代表的是心性善的一面,那么众生相代表的就是心性恶的一面。即人相谓诸众生心悟证者,众生相谓诸众生心相自证所不及者。本质代表的都是所有人。 最后一个词“即是文化”,也就是所有的一切,不管是好的坏的其实都是文化的范畴,不只是代表只有好的才叫文化。 到这里,我们再来看看丁元英《悟》这首词的后半阕。 《悟》下阕 袈裟本无清净, 红尘不染性空。 幽幽古刹千年钟, 都是痴人说梦。
凤凰涅磐重生的涅盘是什么意思(凤凰为什么要涅槃重生) 最新资讯 第10张
“袈裟本无清净”意思就是说:清净的是人,不是外来物袈裟,披上袈裟并不是真的就能修行取真经。这个有点“树欲静而风不止”所描述的观点:树本静何患有风。你看到的是树在风中摇曳,实际上树其实此刻的状态是静止的。也就是动就是不动,不动就是动,一切都是相对的概念,按大乘佛法的理解就是:动和不动又有什么区别呢?你认为它是动的,它就是动的,你认为它是静的它就是静的。即所谓心中有佛,见谁都是佛,心中自清净,不披袈裟又如何?有点拗口,是就是不是,不是就是是,是不是又有点牛顿相对论类似的感觉,哈哈(我也要被绕进去了)。
凤凰涅磐重生的涅盘是什么意思(凤凰为什么要涅槃重生) 最新资讯 第11张
“红尘不染性空”,这个好理解,其实这两句都是上面大乘涅槃的第一境界“本来自性清净涅槃”所描述的:虽有客染而本性净。
凤凰涅磐重生的涅盘是什么意思(凤凰为什么要涅槃重生) 最新资讯 第12张
“幽幽古刹千年钟,都是痴人说梦”这句和上阕中发牢骚总结是一样的性质,意思就是说:纵观这这几千年来,唯有古刹和铜钟见证了这一历史,所谓的悟道修行,不过是痴人说梦罢了。只是这里的痴人说梦并不是贬义词,痴人代表的是你来我往,前仆后继的悟道者和修行者,从这个现象来说就是执着地追求,追求什么呢?追求一种梦想的境界,现实中无法实现,故止于说和梦。 这和上阕中“哪个前生注定”是一样的表达手法。
凤凰涅磐重生的涅盘是什么意思(凤凰为什么要涅槃重生) 最新资讯 第13张

丁元英回答完了,把写《悟》这首词所要表达的意境和心境都描述了,然后我们再来看看智玄大师作何反应? 智玄大师说:“以施主之文笔言辞断不是佛门中人,施主参意不拘经文,自悟能达到这种境界已属难能可贵。以贫僧看来,施主已经踩到了得道的门槛了,离得到只差一步,进则净土,退则凡尘,只是这一步难如登天。” 智玄大师可谓一句话语道天机,可见大师终归还是大师。 智玄大师所说的:“只差一步,只是这一步难如登天。”指的又是哪一步呢?
凤凰涅磐重生的涅盘是什么意思(凤凰为什么要涅槃重生) 最新资讯 第14张
欲知智玄大师如何助丁元英释心苦,智玄代佛说法再见分晓:《丁元英五台山论道之行「下篇2」智玄大师代佛说话救心苦》。 至此,丁元英的一首《悟》基本解读完成。只是到这一不小心又近9千字了,所以无奈还得把「下篇」再分集处理,求“心安的对话”再单独一篇解读。敬请理解和关注。

最后特别声明下:本人并非佛教中人,也非信佛之人,如有亵渎之嫌敬请谅解。借用丁元英的一句话说:“晚辈叹服佛法究竟真理真相的辩证思维,如是不可思议。” 我研究佛教经典和我研究哲学是一样的道理,只为学习辩证思维,探索究竟了义,不为信教成佛上天堂之类说。

参与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