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其实在食品类快消领域,所有从业者向来如履薄冰——与食品质量关联的问题,从来就是这个行业无法回避的黑天鹅,单纯从概率上讲:只会迟到,从不缺席。从当年的三聚氰胺奶粉、苏丹红鸡蛋、瘦肉精火腿肠,某种意义上,这也是这个行业最大的脆弱性所在。
至于海天当前所涉的风波,随着更为广泛的讨论,会逐渐趋于明朗并告一段落。但现象之下,一些更为深刻的思考题,则可能会在未来一个更长周期内,引发更多人的持续斟酌。
海天酱油作为一个全国性品牌,公司在资本的加持之下,时至今日,海天的产能已接近其他调味品企业的产能之和。虽然不及白酒行业毛利,但是作为家用必备消费品、充足的现金流储备、冠绝行业的净利率水平,使得海天被冠以中国版“漂亮50”成分股、“酱油茅”之称。
但“欲戴其冠,必承其重”。戴上龙头老大的桂冠,也令海天背负上了更大的行进包袱——特别是登陆资本市场以后,面对投资者的增长预期,王者没有退路可言。业绩持续的高增长只存在理想的王国之中。即便作为调味品行业的一哥,也难免在经济周期里遭遇增长困境。当下所谓不期而至的风波,实际有其爆发的必然性。
当然必须说明的是,食品添加剂已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国的食品制造中,各国对食品添加剂均有明确的法规标准,这些标准本身没有高低之分、优劣之别。无论是什么牌子的酱油,都有存在添加剂的产品。只是有添加剂产品,它的 生产周期更短,成本更低,价格更低 ,没有添加剂的产品,它的生产周期更长,成本更高,价格更高 。
但无论如何,对于海天味业来说,这场风波都是一次深刻警示:利润最大化和消费者利益最大化的天平需要保持平衡。如果企业一味迫于增长压力,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,远期来看势必也会损害长期股东权益。
最后想说的是,在调味品的全球工业化进程中,整个供给端似乎扮演着推波助澜的角色:随着末端厨房的“专业制度化”,很多大型的食品公司在源头——厨艺学校领域,正在成为无形之手。通过合作赞助手段,最终使调味品的丰富程度更大化呈现在我们的餐桌之上,呈现出一种整体无意识共识。
当然,维护食品安全,并非一日之功,需要政府和人民对于食品安全的严重性和紧迫性有高度的认识,长期合力维护食品安全,才能进一步保证国民的身体健康。我们也深刻地意识到要时常关注社会新形势,热点问题,引发思考。
本文作者:氧惠最大团队大舜导师(微信:lc624199416)